长治学院第三届教职工代表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召开

发表日期:2025-03-26 23:53

浏览量:

来源:党委宣传部

3月25日,长治学院第三届教职工代表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实验剧场召开。校领导曹景川、马立峰、史晓东、焦雨、王志军、武月明出席。党委副书记史晓东主持大会。大会正式代表、特邀代表、列席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学校发展大计。

大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

党委书记曹景川在讲话中指出,2024年我校师生上下一心、携手奋进,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取得一系列新突破新进展,在建设有区域代表性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的征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这次大会,是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之际,在总结“十四五”收官、谋划“十五五”开局的关键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他强调,全校师生要锚定目标、团结奋进、勇毅前行,共同谱写长治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一是聚焦主线,在推进改革中实现突破发展要全力做好迎接新一轮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以评估为契机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要加快推进新校区建设,确保在今年取得师生看得见的实际进展。要持续加强有组织科研,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和地方产业需求,加强学科团队和科研平台建设,深化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大步推进硕单建设。要积极发挥学校资源优势,为长治打造文旅康养“五大品牌”注入更多长治学院智慧。要发挥好黄文秀先进事迹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做强学校的“大思政”品牌。二是掌握方法,在辩证统一中赢得工作主动。做好2025年工作要坚持系统观念、辩证思维,以稳中求进为工作总基调,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统筹好稳和进的关系,统筹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为高质量实现全年各项任务目标打下坚实基础。三是践行宗旨,在服务师生中锻造长院力量。要围绕“五个长院”建设目标,坚持发展为了师生、发展依靠师生,持续聚焦师生群众急难愁盼,全力办好大家关心关注的民生大事和关键小事,确保工作接地气、暖人心。同时,希望大家积极响应国家“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增强体魄、强健精神,铸就长院人独树一帜的精神气质。

党委副书记、校长马立峰代表学校作了题为《深化改革强根基 创新驱动促发展 加快建设有区域代表性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作报告。报告从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科研攻关能力持续迸发、服务地方合力充分凝聚、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服务保障水平全面优化、附属太行中学办学成绩再创佳绩七个方面回顾了学校2024年事业发展情况。从当前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山西教育强省建设规划、长治城市发展需要、学校发展短板不足等方面分析了发展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报告强调,2025年学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全国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以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部署,锚定质量长院、效率长院、健康长院、活力长院、幸福长院建设目标,坚定“专业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文化铸校”办学思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新校区建设、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硕单建设等重点任务为抓手,深化改革强根基,创新驱动促发展,加快建设有区域代表性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重点要加快建设七大工程,一是深入推进“党建引领护航工程”,持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积极推进“大思政课”改革创新、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二是深入推进“人才培养强化工程”,建设战略牵引型专业集群、思政赋能型智慧课程、“双师型”创新型教师团队和实践创新创业平台,以产业学院为抓手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是深入推进“学科转型升级工程”,全力做好硕单建设,以AI赋能、产业驱动为导向,开展有组织应用型学科集群建设。四是深入推进“科研创新提升工程”,优化有组织科研机制,加强平台和团队建设,强化院系间学科交叉合作,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服务能力。五是深入推进“聚才强师赋能工程”,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实施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六是深入推进“治理机制优化工程”,科学制定“十五五”规划,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统筹优化校内资源配置。七是深入推进“民生保障建设工程”,加快推进新校区建设,加强平安校园建设以及校园文化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学校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

党委副书记史晓东主持大会。

计财部部长刘银龙作学校财务工作报告,党委办公室主任张剑飞作学校提案工作报告。

与会代表分为六个代表团对大会的各项报告进行讨论审议,围绕人才培养、应用转型、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服务保障等为进一步深化学校综合改革积极建言献策。校领导分别参加了各代表团的讨论。

大会号召,全体代表和广大教职员工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团结一心、咬定目标、埋头苦干,以敢打敢拼、能战能胜的勇气和担当,先人一步谋发展、快人一拍抢机遇,全力推动各项事业追赶超越,以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山西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